古代介绍纸的专著
隋唐五代所用的造纸原料,除家麻和野麻以外,从晋代以来兴起的藤纸,至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产地也不只限于浙江。《唐六典》注和《翰林志》均载有唐代朝廷、官府文书用青、白、黄色藤纸,各有各的用途。陆羽《茶经》提到用藤纸包茶。《全唐诗》卷10收有顾况的《剡纸歌》,描写浙江剡溪的藤纸时说:“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为蕉叶棱。欲写金人金口渴,寄予山明山里僧。”《全唐文》收有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作者悲叹因造纸而将古藤斩尽,影响它的生长。藤的生长期比麻、竹、楮要长,资源有限,因此藤纸从唐代以后就走向下坡路。从历史文献上看,桑皮纸、楮皮纸虽然历史悠久,但唐代以前的实物则很少见到,隋唐时期皮纸才渐渐多了起来。敦煌石室中的隋代《波罗蜜经》是楮皮纸,《妙法莲华经》是桑皮纸。唐代《无上秘要》和《波罗蜜多经》也是皮纸。传世的唐代初期冯承摹神龙本《兰亭序》也是皮纸。关于用楮皮纸写经,在唐代京兆崇福寺僧人法藏《华严经传记》卷5也有记载。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
有什么秘密是业内都知道,外行人却不懂常常被欺骗的
一、望远镜。对于这种光学仪器,大多数人不是太了解。于是就有“这个能看多远”、“有没有夜视功能”、“这是不是军用的”等外行问句。于是商家就吃准了这么问的人好糊弄,就会卖高价、以次充好。记得以前曾在某商场摆过军品柜台,隔壁就是卖望远镜的。只要顾客一问这个多少倍能看多远之类的问题,老板就会翻一倍的要价。其实是这样的:1、望远镜主要性能由口径、光学玻璃质量、镀膜、镜身材质等决定。只有分辨率、视场、倍率等参数,没有看多远一说。月亮30万公里远,我们用啥望远镜都能看到。2、那些地摊、柜台里摆的外观夸张、标着军用、、Russia、苏徽等标识的,基本是街道小厂出厂价几十元的玩具。特别是镜片镀膜是红色愣说是红外夜视的更是可笑。夜视望远镜得装电池,有电路舱,也不可能几百块钱。红膜的都是在雪地大海防眩目的,平时用反而压暗视场。而且标着50X甚至几百倍的更是荒唐,一般手持望远镜最多20倍,再大得用三脚架,上100倍那是天文望远镜了。3、军用望远镜并不是高性能的代名词。除了特种侦查、炮兵等,大部分军用望远镜除了性能还要考虑装备成本和耐用性。那种精致和性能特别出色的价格很贵,部队没法大规模装备。同时民用追求性能,军用要追求结实和维护性。所以和民用同等价格下军用望远镜只是结实,并没有特别的性能。商家、骗子抓住人们对“军用”二字的信赖,吹捧军用望远镜卖高价,其实除了收藏价值和耐用性,单论性能并不值那么多钱。而开着绿色吉普穿着迷彩在高速休息区卖“偷出来的军用望远镜”的更是荒唐。部队的装备管理很严,也不可能随便让小偷当兵还当逃兵的。这些骗子手里的镜子花50块钱买都不值,看坏眼睛倒是必然的。 4、天文望远镜。很多商家如此宣传自己的商品“能看月亮和大行星”。是个天文望远镜都能看,关键是性能。这取决于口径、焦距、光学形式、三脚架等。只有超过60mm口径才能看清月球环形山,而且口径越大才支持越大倍率的目镜,一架小望远镜宣称自己多高倍那是开玩笑。而且没有赤道仪和跟踪仪的话,天文望远镜是无法持续看清天体的,因为天球以15度/小时的速度在转动,固定不动的望远镜只能看一眼,如果镜筒不跟踪,不到一分钟就没图像了。所以那些开着小车拉着巨型望远镜在路边收费观天的,如果凑上去镜筒不动就能看到稳定的、清晰的行星图像,那么基本上是镜筒里藏着液晶屏播放照片的假望远镜。说了这么多,是建议所有外行买望远镜的时候先做好功课,学习一下基础知识,不要随便去当小白挨褪。毕竟商家的目的都是挣钱,除了打算以口碑赢得客户的好商家,一般不会随便教给顾客鉴别优劣的方法的,巴不得把地摊货卖出收藏品的价格来。
哪位推荐个小说
谢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故很难推荐。但好在今日头条有专门的小说频道。你可以在头条首页中点击频道最右边的按钮扩展其他频道清单在 小说处点击即可进入小说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