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4》李恢武将点评如何(三国演义中的所有人物的名字)

2023-03-24 10:04:52

三国演义中的所有人物的名字

蜀书:1.刘焉-字君郎
  2.刘璋-字季玉
  3.刘备-字玄德
  4.刘禅-字公嗣
  5.刘永-字公寿(刘备之子,刘禅之弟)
  6.刘理-字奉孝(刘备之子,刘禅之弟)
  7.刘璿-字文衡(刘禅之子)
  8.诸葛珪-字君贡(诸葛亮之父)
  9.诸葛亮-字孔明
  10.诸葛乔-字伯松,本字仲慎(本为诸葛瑾之子,後过渡於诸葛亮)
  11.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之子)
  12.关羽-字云长
  13.张飞-字益德
  14.马超-字孟起
  15.黄忠-字汉升
  16.赵云-字子龙
  17.庞统-字士元
  18.-字孝直
  19.许靖-字文休
  20.麋竺-字子仲
  21.孙乾-字公祐
  22.简雍-字宪和
  23.伊籍-字机伯
  24.秦宓-字子敕
  25.董和-字幼宰
  26.刘巴-字子初
  27.马良-字季常
  28.马谡-字幼常
  29.陈震-字孝起
  30.董允-字休昭
  31.陈祗-字奉宗
  32.吕乂-字季阳
  33.彭羕-字永年
  34.廖立-字公渊
  35.李严-字正方(後改名为平)
  36.刘琰-字威硕
  37.魏延-字文长
  38.杨仪-字威公
  39.霍峻-字仲邈
  40.霍弋-字绍先(霍峻之子)
  41.王连-字文仪
  42.向朗-字巨达
  43.张裔-字君嗣
  44.杨洪-字季休
  45.费诗-字公举
  46.杜微-字国辅
  47.周群-字仲直
  48.杜琼-字伯瑜
  49.许慈-字仁笃
  50.孟光-字孝裕
  51.尹默-字思潜
  52.李撰-字钦仲
  53.谯周-字允南
  54.郤正-字令先
  55.黄权-字公衡
  56.李恢-字德昂
  57.吕凯-字季平
  58.马忠-字德信
  59.王平-字子均
  60.张嶷-字伯岐
  61.蒋琬-字公琰
  62.费禕-字文伟
  63.姜维-字伯约
  64.邓芝-字伯苗
  65.张翼-字伯恭
  66.宗预-字德豔
  67.廖化-字元俭(本名淳)
  68.杨戏-字文然
  69.糜芳-字子方---------------------------------------------------------------------------------
  吴书:1.孙坚-字文台
  2.孙策-字伯符(孙坚之子)
  3.孙权-字仲谋(孙坚之子,孙权之兄)
  4.孙亮-字子明(孙权之子,排名最小)
  5.孙休-字子烈(孙权之子,排名第六)
  6.孙皓-字元宗(孙权之孙)
  7.刘繇-字正礼
  8.刘岱-字公山(刘繇之兄)
  9.太史慈-字子义
  10.士燮-字威彦
  11.孙静-字幼台(孙坚之季弟)
  12.孙瑜-字仲异(孙静之子)
  13.孙皎-字叔朗(孙静之子,孙瑜之弟)
  14.孙奂-字季明(孙静之子,孙皎之弟)
  15.孙羌-字{圣壹}{圣台}(孙坚同产兄)
  16.孙贲-字伯阳(孙羌之子)
  17.孙辅-字国仪(孙羌之子,孙贲之弟)
  18.孙翊-字叔弼(孙权之子,孙策之弟)
  19.孙匡-字季佐(孙权之子,孙翊之弟)
  20.孙河-字伯海(本姓俞氏,孙策爱之,赐姓为孙)
  21.孙韶-字公礼(孙河之侄)
  22.孙桓-字叔武(孙河之子)
  23.张昭-字子布
  24.张承-字仲嗣(张昭之子)
  25.张休-字叔嗣(张绍之子,张承之弟)
  26.顾雍-字元叹
  27.顾邵-字孝则(顾雍之子)
  28.顾谭-字子默(顾邵之子,顾雍之孙)
  29.顾承-字子直(顾谭之弟,顾邵之子,顾雍之孙)
  30.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
  31.步骘-字子山
  32.会稽-焦征羌
  33.张紘-字子纲
  34.秦松-字文表(与张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5.陈端-字子正(与张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6.严畯-字曼才
  37.裴玄-字彦黄
  38.程秉-字德枢
  39.阚泽-字德润
  40.薛综-字敬文
  41.薛莹-字道言
  42.周瑜-字公瑾
  43.鲁肃-字子敬
  44.吕蒙-字子明
  45.程普-字德谋
  46.黄盖-字公覆
  47.韩当-字义公
  48.蒋钦-字公奕
  49.周泰-字幼平
  50.陈武-字子烈
  51.陈表-字文奥(陈武之庶子)
  52.董袭-字元代
  53.甘宁-字兴霸
  54.淩统-字公绩
  55.徐盛-字文向
  56.潘璋-字文珪
  57.丁奉-字承渊
  58.朱治-字君理
  59.朱然-字义封(朱治姊子也)
  60.朱绩-字公绪(朱然之子)
  61.吕范-字子衡
  62.吕据-字世议(吕范之子)
  63.朱桓-字休穆
  64.朱异-字季文(朱桓之子)
  65.虞翻-字仲翔
  66.陆绩-字公纪
  67.张温-字惠恕
  68.骆统-字公绪
  69.陆瑁-字子璋(陆逊之弟)
  70.吾粲-字孔休
  71.朱据-字子据
  72.陆逊-字伯言
  73.陆抗-字幼节(陆逊之子)
  74.陆景-字士仁(陆逊之子,陆抗之弟)
  75.孙登-字子高(孙权之长子)
  76.谢景者-字叔发
  77.孙虑-字子智(孙权之子,孙登之弟)
  78.孙和-字子孝(孙权之子,孙虑之弟)
  79.孙霸-字子威(孙权之子,孙和之弟)
  80.孙奋-字子扬(孙权之子,孙霸之弟)
  81.贺齐-字公苗
  82.全琮-字子璜
  83.吕岱-字定公
  84.周鲂-字子鱼
  85.锺离牧-字子干
  86.潘濬-字承明
  87.陆凯-字敬风(陆逊之族子)
  88.陆胤-字敬宗(陆凯之弟)
  89.是仪-字子羽(本姓氏)
  90.胡综-字伟则
  91.徐详者-字子明
  92.吴范-字文则
  93.刘惇-字子仁
  94.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之长子)
  95.聂友-字文悌
  96.滕胤-字承嗣
  97.孙峻-字子远(孙坚弟孙静之曾孙)
  98.孙綝-字子通(与峻同祖)
  99.濮阳兴-字子元
  100.王蕃-字永元
  101.楼玄-字承先
  102.贺邵-字兴伯
  103.韦曜-字弘嗣
  104.华覈-字永先----------------------------------------------------------------------------------
  魏书:P.S.吕布、董卓等人因其记载列於此书中,因而列出
  而不是代表吕布等人属於魏的势力因为的魏太多,所以唔隔行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曹嵩之子)
  2.曹节字元伟
  3.曹腾字季兴(曹节之子)
  4.曹嵩字巨高(曹腾之养子,夏侯惇之叔父)
  5.乔玄字公祖
  6.韩馥字文节
  7.孔骸字公绪
  8.王匡字公节
  9.桥瑁字元伟
  10.袁遗字伯业
  11.刘岱字公山
  12.徐璆字{孟平}{孟玉}
  13.郗虑字鸿豫
  14.潘勗字元茂
  15.韩遂字文约
  16.金禕字德禕
  17.耿纪字季行
  18.金邈字文然(金禕之子)
  19.金穆字思然(金禕之子,金邈之弟)
  20.魏讽字子京
  21.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
  22.曹叡字元仲(曹丕之子)
  23.郝昭字伯道
  24.秦朗字元明
  25.张茂字彦林
  26.曹芳字兰卿(曹叡之养子)
  27.张特字子产
  28.郭脩字孝先
  29.讳髦字彦士(曹叡之孙,曹霖之子)
  30.应余字子正
  31.董卓字仲颖
  32.何进字遂高
  33.周毖字仲远
  34.伍琼字德瑜
  35.孙瑞字君荣
  36.孙萌字文始(孙瑞之子)
  37.袁绍字本初
  38.袁安字邵公(袁绍之高祖父)
  39.袁成字文开(袁安之孙)
  40.母班字季皮
  41.田丰字元皓
  42.审配字正南
  43.逢纪字元图
  44.袁谭字显思(袁绍之子)
  45.袁熙字显奕
  46.袁尚字显甫(袁绍之子,袁谭之弟)
  47.韩珩字子佩
  48.袁术字公路
  49.陈温字元悌
  50.陈瑀字公玮
  51.日磾字翁叔
  52.刘表字景升
  53.韩嵩字德高
  54.傅巽子公悌
  55.吕布字奉先
  56.张邈字孟卓
  57.陈宫字公台
  58.陈登字元龙
  59.臧洪字子源
  60.公孙瓒字伯珪
  61.关靖字士起
  62.陶谦字恭祖
  63.张杨字稚叔
  64.眭固字白兔
  65.公孙度字升济
  66.张鲁字公祺
  67.夏侯惇字元让
  68.夏侯楙字子林(夏侯惇之子)
  69.韩浩字元嗣
  70.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之族弟)
  71.夏侯霸字仲权(夏侯渊之子,排名第三)
  72.夏侯威字季权(夏侯渊之子,夏侯之弟)
  73.夏侯惠字稚权(夏侯渊之子,夏侯、夏侯威之弟)
  74.夏侯和字义权(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之弟)
  75.夏侯称字叔权(夏侯渊之子,排名第三)
  76.夏侯荣字幼权(夏侯渊之子,夏侯称之弟,排名第五)
  77.夏侯湛字孝若(夏侯威之孙)
  78.曹仁字子孝
  79.曹纯字子和(曹仁之弟)
  80.曹洪字子廉(曹操之从弟)
  81.曹休字文烈(曹操之族子)
  82.曹肇字长思(曹休之子)
  83.曹摅字颜远(曹肇之孙)
  84.曹真字子丹(曹操之族子)
  85.曹爽字昭伯(曹真之子)
  86.杨伟字世英
  87.邓颺字玄茂
  88.丁谧字彦靖
  89.丁斐字文侯(丁谧之父)
  90.毕轨字昭先
  91.李胜字公昭
  92.李休字子朗(李胜之父)
  93.桓范字元则
  94.鲁芝字世英
  95.杨综字初伯
  96.何晏字平叔
  97.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之从子)
  98.夏侯玄字太初(夏侯尚之子)
  99.许允字士宗
  100.许奇字子泰(许允之子)
  101.许猛字子豹(许允之子)
  102.许遐字思祖(许奇之子)
  103.许式字仪祖(许猛之子)
  104.王经字{彦伟}{彦纬}
  105.崔洪字良伯(崔赞之子)
  106.荀彧字文若
  107.荀淑字季和(荀彧之祖父)
  108.荀爽字慈明(荀彧之叔父)
  109.荀靖字叔慈(荀淑之子)
  110.张衡字正平
  111.严象字文则
  112.韦康字元将
  113.荀衍字休若(荀彧之第三兄)
  114.荀谌字友若(荀彧之第四兄)
  115.荀闳字仲茂(荀谌之子)
  116.荀融字伯雅(荀衍之孙)
  117.荀恽字长倩(荀彧之子)
  118.荀俣字叔倩(荀彧之子,荀恽之弟)
  119.荀诜字曼倩(荀彧之子,荀俣之弟)
  120.荀寓字景伯(荀俣之子)
  121.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荀诜之弟)
  122.荀粲字奉倩(荀彧之子,荀顗之弟)
  123.荀頵字温伯(荀恽之孙)
  124.荀崧字景猷(荀頵之子)
  125.荀羡字令则(荀崧之子)
  126.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从子)
  127.荀昙字元智(荀攸之祖父)
  128.荀昱字伯脩(荀昙之兄)
  129.何顒字伯求
  130.贾诩字文和
  131.袁涣字曜卿
  132.袁滂字公熙(袁涣之父)
  133.袁侃字公然(袁涣之子)
  134.袁宇字宣厚(袁涣之子)
  135.袁奥字公荣(袁涣之子)
  136.袁准字孝尼(袁涣之子)
  137.袁粲字仪祖(袁滂之弟)
  138.张范字公仪
  139.张承字公先(张范之弟)
  140.凉茂字伯方
  141.国渊字子尼
  142.田畴字子泰
  143.王脩字叔治
  144.王仪字朱表(王脩之子)
  145.邴原字根矩
  146.张貔字邵虎
  147.张泰字伯阳(张貔之祖父)
  148.张邈字叔辽(张貔之父)
  149.管宁字幼安
  150.王烈字彦方
  151.张?字子明
  152.胡昭字孔明
  153.庾嶷字劭然
  154.庾?字玄默(庾嶷之子)
  155.庾遁字德先(庾嶷之弟)
  156.何桢字元干
  157.焦先字孝然
  158.扈累字伯重
  159.青牛先生字正方
  160.石?字德林(只知其字,不知其名)
  161.崔琰字季珪
  162.孔融字文举
  163.许攸字子远
  164.娄圭字子伯
  165.崔谅字士文(崔琰之兄孙)
  166.毛玠字孝先
  167.徐奕字季才
  168.何夔字叔龙
  169.何熙字孟孙(何夔之曾祖父)
  170.何曾字颖考(何夔之子)
  171.何邵字敬祖(何曾之子)
  172.何遵字思祖(何夔之庶兄)
  173.何绥字伯蔚(何遵之子)
  174.邢顒字子昂
  175.邢乔字曾伯(邢顒之曾孙)
  176.鲍勋字叔业
  177.司马芝字子华
  178.刘勋字子台
  179.锺繇字元常
  180.锺皓字季明
  181.锺毓字稚叔(锺皓之子)
  182.华歆字子鱼
  183.华表字伟容(华歆之子)
  184.华廙字长骏(华表之子)
  185.华峤字叔骏(华表之子)
  186.华澹字玄骏(华表之子)
  187.华昆字敬伦(华廙之子)
  188.华荟字敬叔(华廙之子)
  189.华恒字敬则(华廙之子)
  190.华轶字彦夏(华澹之子)
  191.王郎字景兴
  192.王肃字子雍(王郎之子)
  193.王恂字{子良大}{良夫}(王肃之子)
  194.董遇字季直
  195.程昱字仲德
  196.程晓字季明(程昱之孙)
  197.郭嘉字奉孝
  198.郭奕字伯益(郭嘉之子)
  199.郭敞字泰中(郭嘉之孙)
  200.董昭字公仁
  201.刘晔字子扬
  202.刘陶字季冶(刘晔之子)
  203.蒋济字子通
  204.刘放字子弃
  205.孙资字彦龙
  206.刘许字文生(刘放之孙)
  207.孙楚字子荆(孙资之孙)
  208.孙盛字安国(孙楚之孙)
  209.刘馥字元颖
  210.刘弘字叔和(刘馥之子)
  211.司马朗字伯达
  212.司马隽字元异(司马朗之祖父)
  213.司马防字建公(司马朗之父)
  214.司马望字子初(司马朗之弟->司马孚之子)
  215.司马洪字孔业(司马望之子)
  216.赵咨字君初
  217.赵酆字子仲(赵咨之子)
  218.梁习字子虞
  219.张既字德容
  220.阎行字彦明(後名豔)
  221.夏侯儒字俊林(夏侯尚之从弟)
  

如果没有赵云救援,张任多少回合能击杀张飞

三国作为古代乱世的典范,出现了很多人才,如刘备,曹操,孙权等人,世之英雄,关羽,张飞,赵云为当时猛将。虽然魏蜀吴的人才数量很多,但其他军阀的手下也不乏名将。袁绍,袁术,刘表,马腾甚至西川的刘璋手下也是有很多人才。如西蜀刘璋,贵为汉室后裔,却是一个自守之辈。但蜀中多豪杰,张任就可为蜀中第一大将,有勇有谋。在涪水关大败刘备,围困张飞,可以说张任不死,刘备就难以成为成都之主。那张任到底多多厉害呢,如果没有赵云救援张飞,张任能否击杀张飞?多少回合能击杀张飞呢?公元213年,刘备在张松的指引下,率军入川,得到了刘璋的热情接待。当然也有很多谋士进言,刘备入川是抱薪救火,引狼入室而已,如不防备,西川必属他人了。可是刘璋就是不听,执意要会见刘备,张任只得护卫左右,不好再说什么。当然刘备还是很会收买人心的,和刘璋见面后,很是亲热,挥洒泪水诉说亲情。刘璋回来后,嘲笑黄权,王累等人,但张任与诸将劝谏刘璋:“主公不要太相信刘备,刘备柔中有刚,不可深信。”可是刘璋不听众文武之言,众人嗟叹而退。次日,刘璋与刘备又在一起饮宴。但这次与上一次不同,因为荆州军此次已经露出杀机。在二刘畅饮时,大将魏延在堂上舞剑,名为助兴其实是想乘势杀了刘璋。眼见魏延咄咄逼人,张任拔出宝剑,与魏延对舞,当然就是搏斗,二人大战。魏延眼看不行,一人无法完成刺杀刘璋的任务,就目视刘封,一起对战张任。此时蜀中将士一看想二打一,对张任不利,于是都拔出了宝剑,刘备大惊,命魏延等放下武器,好言安慰蜀中诸将:“我这不是鸿门宴,诸公不要多疑。”于是才平息了这次对战。此次战斗,说明张任拼死护主,决不允许荆州军伤害刘璋,可谓忠臣也。但张任在此后与刘备的对战中,更加展现了名将之威,不但击退了刘备,还围困了张飞,若不是赵云赶到,估计张飞就要凶多吉少了。刘备奉刘璋之命,进军葭萌关,抵御张鲁。但到了葭萌关,却大肆收买人心,止步不前。又假借东吴求救,命人向刘璋索要钱粮军马。但刘璋不从,觉得刘备没有履行诺言,只为索要物资。刘备大怒,杀了杨怀,高沛,夺了涪水关。刘璋大惊,于是命张任与冷苞,邓贤等镇守雒城,一起抵御刘备。刘备兵分两路进军雒城,刘备率领大军,从大路进军。庞统骑刘备坐骑,命魏延为先锋,从小路进军。张任为人谨慎,在小路设伏,不想正遇到庞统,万箭齐发,庞统殒命落凤坡。这是刘备入川后的最大失败,庞死,张任率军在大路迎战刘备,城内吴兰,雷同等人一起杀出,刘备不敌,只好退回涪关。刘备知道庞统被杀,于是派关平回荆州,请诸葛亮入川相助。张任能利用地形,杀死庞统,回军击退刘备,可谓将才也。诸葛亮得知刘备被张任困在涪水关,于是和赵云,张飞等人火速入川,留关羽镇守荆州。张飞从陆路入川,攻下了巴郡,降服老将颜严,赶在了诸葛亮之前到达了刘备处。不想刚到涪水关,就碰到张任在追杀刘备,刘备见一军拦住去路,惊恐间看到是张飞赶到,大喜。张飞正撞着张任,二人大战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张任再想交锋,不想颜严从后面杀来,于是退入雒城。张飞又去救助黄忠魏延二人,与黄魏二将前后夹击,吴兰雷同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刘备。张任见失去了二将,心中忧虑,于是设下一计。自己率军挑战荆州军,诈败,绕城而走。城里再埋伏一军杀出,在中间截断敌军,必然获胜。于是张任前去挑战,张飞出战,二人大战不到十个回合,张任诈败绕城而走,张飞自恃勇猛,追杀张任。吴懿引一军杀出,与张任前后夹击,将张飞围困在中心。张飞进退不得,无可奈何。此时的张飞处境十分危险,刘备刚被击败,军无战心。张任勇猛过人,把刘备杀得不敢出战,张飞独自一人追赶。蜀军将张飞围困,如果没人救援,估计张飞也是插翅难逃,早晚死于张任之手。在张飞力尽之时,决不会屈膝投降,必定拼死一战死于乱军之中。到底张任多久、多少回合能杀死张飞,还是未知数,如果没有赵云救援,张飞很可能会死于张任之手。可是,正在此时,一将从江边杀出,不但生擒吴懿,还救出了张飞,张飞一看,乃是四弟赵云。心中大喜,与赵云一起回到寨中。《三国演义》第64回:吴懿一军截住,张任引军复回,把张飞围在垓心,进退不得。正没奈何,只见一队军从江边杀出。当先一员大将,挺枪跃马,与吴懿交锋;只一合,生擒吴懿,战退敌军,救出张飞。视之,乃赵云也。估计张任此时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眼看张飞中计,正要一举击杀张飞,冲杀刘备大寨。而此时又出现了一个超级武将,自己不可能同时击败二人。所以只得退守雒城。其中的辛酸只有张任一人知道滋味。张任作为蜀中第一名将,确实实至名归。射杀庞统,击败刘备,围困张飞,都在张任的预料之中。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诸葛亮,赵云入川,刘备想取成都难比登天。照张任这种打法,估计刘备就要退回荆州了。但上天注定刘璋要被吞并,诸葛亮到后,在金雁桥用计擒获了张任,张任宁死不降,英勇就义。张任一死,刘璋的两代基业就尽数刘备了!吴懿曾说张任极有胆略,不可轻敌。此言不虚,张任文武双全,确实难得的人才,可惜跟错了主公,找错了对手,一人而敌诸葛亮,张飞,赵云,确实太难为张任了!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演义》,您是怎样评价蜀中大将张任的呢?请留言讨论!

假设蜀汉排除五虎上将,其余将领武功如何排名

蜀汉集团中,除了五虎将以外,还是有很多名将的,譬如下列将领:1.刘封,被徐晃十合击败,被曹彰三合击败,因为不救关羽而最终被刘备处死;2.张嶷,被祝融夫人的飞刀暗算,被王双的流星锤偷袭,最后在救援姜维时被乱箭射死;3.张翼,数合被徐质打败,最终跟随姜维诈降,死于乱军;4.夏侯霸,数合斩杀了辽东上将卑衍,十合杀败郭淮,最终被邓艾算计,遭乱箭射死;5.傅彤,在火烧连营时为刘备断后,在丁奉、徐盛的大军中奋力百余合,最终吐血而死;6.傅佥,双杀王真、,在遭遇叛徒算计后,单骑冲入钟会的大军,在坐骑累倒后,自刎而死。7.其余还有在夷陵之战中战死的张南、冯习,在北伐时期战死的吴班,等等。8.廖化,蜀汉后期最知名的武将,可惜缺乏过硬的武力表现,曾经与王平双战王双,但被奋力杀退。廖化并非平庸之辈,不仅活到了最后,还在不同时期分别担任关羽、诸葛亮、姜维的帐前先锋,可见其综合实力不俗,是得到多数人认可的。此外,廖化还曾单骑追杀司马懿,得其金盔而还。上述名将,称得上蜀汉后期的有生力量,但他们均未曾与前期猛将有过交手,就其武力而言,基本都是二流以下的水平,最强的夏侯霸,也难入一流水准。我们找出10位实力突出者,进行武力排名。第10.严颜严颜是巴郡太守,也是蜀中资历极深的老将。张飞入川之战,沿途望风而降,但唯独在巴郡受阻。严颜深知张飞当阳桥之勇,不敢出城交锋,就坚守不出,以待对方断粮后军心自乱。张飞多次猛攻,但每次冲杀到吊桥边,都被乱箭射回,在一次冲锋甚急时,还被严颜亲手射中了头盔。此后张飞用计,赚严颜出城,在夜间混战中,张飞忽然杀出,严颜被动作战。“交马战不十合”,张飞闪过严颜的大刀,一把扯住其勒甲绦,将其生擒。严颜归顺后,在张飞入川的后续道路上,以及黄忠连夺三山的战役中,均立下大功。至于严颜的武艺,不敢与张飞正面交战,后被十合内生擒,大概属于二流。第9.马岱马岱的实力,绝对强于后期的张翼、张嶷等人,毕竟西凉铁骑的出身不是吹的,我们且看一下马岱的主要战绩。生擒战绩如下:用绊马索放倒了祝融夫人,将其生擒;盘蛇谷之战,一合生擒孟获;大破铁车阵,一合生擒雅丹丞相。斩杀战绩如下:夹山峪之战,一合斩杀忙牙长;无间道,从背后偷袭,一合斩杀魏延。重要单挑如下:葭萌关,单挑魏延十合,诈败,赚魏延追赶,射中其左臂;单挑张飞十合,再次诈败,张飞想追赶,但被刘备叫住。由此可见,马岱的作战风格比较明显,遇到明显强于自己的猛将,就选择诈败使阴招,遇到弱于自己的武将,就能一合生擒或斩杀,甚至能一合之之间偷袭魏延成功。综合来看,马岱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即便入不了一流,也是二流中的顶尖。第8.王平王平是一员综合型人才,堪称智勇兼备。汉水之战时,徐晃渡水列阵,王平直指缺陷,“倘要急退,如之奈何?”徐晃不采纳意见,惨遭大败,反而责怪王平不去救应。王平舍徐晃而投赵云,让刘备喜出望外,亲口赞誉道“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街亭之战时,马谡在山上屯兵,王平直言要害,“若魏兵断我水道,则不战自乱。”此后马谡惨败,被军法处置,而王平却受到诸葛亮的赞誉嘉奖。我们再看王平的武力。街亭之战中,张郃大破马谡,王平引败军来救,与张郃“战有数十余合”,最终因为“力穷势孤”而退走。此后,魏延遭到张郃、司马父子三路夹击,难以突围,危难之际,王平忽然率兵杀来,将魏延救走。综合来讲,王平是一位统御型的智将,智力大于武力,但就其武力来讲,能够硬抗张郃数十合才败走,也至少是弱一流的水平。第7.张苞张苞、关兴是蜀汉二代将领中的扛把子,如果这两人不死,将来绝对是蜀汉的擎天柱,也许会继承诸葛亮的兵法、遗志,大概率就没姜维什么事了!张苞、关兴继承了父辈们的兵器和武艺套路,作战风格也比较彪悍。夷陵之战,张苞30合大败谢旌、接连作战、又20合战败李异,此后又在混战中将谢旌一矛刺死。谢旌、李异均有万夫不当之勇,属于东吴的先锋官,其武力不低于韩当等人。此外,张苞还有多次精彩表现:1.秭归之战,一合生擒崔禹(朱然部将);2.彝陵之战,一矛刺死夏恂(韩当副将),吓退韩当;3.凤鸣山之战,营救赵云,混战中斩杀薛则;4.智取三城时,一矛戳死崔谅;5.二次北伐时期,与关兴合力击败了张虎、乐綝(张辽、乐进之子),又在陇西之战中合力击败郭淮、孙礼。张苞的骑术不稳定,曾在李异面前马失前蹄遇险,幸被关兴所救,后来在追击郭淮时摔入了山涧,跌破头颅,不治而死。第6.关兴张苞的箭术不错,曾三次射中红心,但关兴的箭术更神,曾箭射雁群,与水浒传中花荣的表现如出一辙。关兴的战绩,同样出彩:1.突袭,一合斩李异,救了张苞;2.生擒谭雄(此人曾箭射张苞的坐骑);3.一刀斩杀了朱然派出的报信斥候;4.彝陵之战,一刀砍死周平(周泰之弟),把周泰吓到“慌退入阵”;5.杀红了眼,数合大败潘璋,此后,机缘巧合之下将潘璋斩杀,夺回青龙刀;6.凤鸣山之战,营救赵云,在混战中斩杀了董禧;7.智取三城时,秒杀杨陵;8.诱敌张郃,两次单挑十余合,从容诈败。但关兴在兵败之际,遇到越吉元帅,被对方打落水中;但次日乘胜作战,关兴就一雪前耻,一合将越吉元帅斩杀。综合来看,关兴的武力值,略高于张苞。第5:姜维天水郡之战,赵云远来攻城,在单挑前已经中计,“忽然喊声大震,四面火光冲天”,而姜维是以逸待劳,且有备而来,对比之下,赵云的单挑前提是极其不利的。姜维与赵云单挑不数合后,“维精神倍长”。此后,马遵、梁虔两路夹攻,赵云“首尾不能相顾”,只好引败兵奔走。正因为凭此一战,很多读者喜欢将姜维的武力大幅度甚至无限拔高。但客观、公正、冷静地反问,姜维战胜了赵云?姜维占到了便宜?姜维凭个人武力打跑了赵云?真的都没有!此时的赵云,已经七旬指数,在遭遇韩氏三兄弟围攻时,虽然表现抢眼,但在生擒韩瑶时,因为要躲闪对方的宝刀,还要“弃枪于地”;在此后中了夏侯楙的埋伏,率领一千人马竟然杀不出重围,累到“卸甲而坐”,最终还要小关张前来营救,才能最终脱险。因此,七旬赵云,其武力值与当年长坂坡、汉水之战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总之,姜维与七旬赵云的单挑,真的不能过于拔高他的武力。姜维归顺后,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武力展示,如果单论斩杀战绩,远不如小关张。此外,诸葛亮诱杀张郃时,就让关兴配合魏延,而没考虑姜维;而在魏延时,姜维又担忧魏延之勇猛,束手无策。姜维第一次展示箭术,在逆境下反杀郭淮,非常惊艳,但此后就迅速衰退了,比如诈败反射邓忠时,不但被对方轻松躲过,还差点被对方刺中;再比如追射三流杂将杨颀时,竟然三射不中,还马失前蹄,一怒之下竟然自折其弓。姜维的武力值,在后期下降严重,不仅数次赢不了邓艾,而且40合之内战不倒小将邓忠,还差点被对方刺死,慌忙之下进而走险,才夺枪逆转。姜维的武力值跨度太大,不吹不黑地讲,前期最多属于一流水平(难入强一流),后期可能就是弱一流。此处提一下诸葛尚。 在三国后期的尾声,诸葛尚姗姗来迟,属于惊鸿一瞥,他虽然杀败了邓忠、师簒,但只能证明他强于后期姜维,无法与前期猛将做横向对比,因此不参与排名,非要排名的话,诸葛尚最多就是小关张、早期姜维的水平。第4:李严一位最容易被忽略的猛将。李严本是刘璋的部下,与孟达是生死之交。刘备入川之战时期,李严镇守绵竹。黄忠与李严单挑,四五十合,不分胜负,诸葛亮选择了鸣金。黄忠发牢骚说,“正要擒李严,何故鸣金”,诸葛亮却说,“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次日,黄忠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与李严单挑十合后诈败,最终将对方引诱至埋伏圈。李严最终卸甲下马,诚心而降。当年太史慈单挑程普三十合后,刘繇鸣金,太史慈就很不满地说要“生擒敌将”,但客观而论,太史慈未必有这个实力。同理,黄忠说要生擒对方,也有托大之嫌;所谓旁观者清,诸葛亮的观战能力及判断,应该还是比较客观的。保守估计,李严如果奋力死战,应该能抵挡黄忠六七十合左右。第3.周仓黄巾军出身,称得上身经百战、存活能力极强。周仓是一位低调的猛人。首先,周仓力大无穷,可以扛着青龙刀健步如飞;其次,周仓皮糙肉厚,被“狙神”赵云连刺三枪竟然能够存活,且活蹦乱跳;最后,周仓的刀法不输关平。周仓最出彩一战,当然是在水中恶战庞德,最终将其生擒,献于关羽面前。其实,周仓在关羽的光环掩盖下,一直甘当绿叶,如果把他放到东吴阵营,应该强于同样皮糙肉厚的周泰,如果把他放到曹魏阵营,绝对不低于乐进、曹洪等人。第2.关平演义中的二代将领,最强的有两位,即曹魏的曹彰、蜀汉的关平。在刘备入川之战时,关平就已经崭露头角了,曾经生擒涪水关的杨怀;在回到荆州后,四年时间内,关平得到了关羽刀法的真传。关平的主要武力表现如下:1.单挑抬榇决死战的庞德,30合战平;在庞德射中关羽后,奋力将关羽救回;2.樊城门楼下,关羽被毒箭射翻,关平及时赶来,杀退曹仁,将关羽救回;3.廖化突围到上庸求救,关平单骑护送,又反身杀回麦城;4.关羽突围,关平单骑断后,杀退潘璋、朱然的精锐,在关羽被擒后,关平赶来救援,被大军围困,才最终“力尽被执”。客观地讲,关平应该有强一流的实力。如果关平与廖化一同突围而不复返,逃回成都后,将来必定是蜀汉的超级猛将。第1.魏延五虎之下第一人,毫无争议。魏延的综合能力,绝对不亚于赵云、马超、黄忠等人。我们只看魏延的主要战绩或表现:1.敢于挑衅黄忠,敢于与黄忠比武;把马岱当成了马超,敢于上前单挑;2.单挑庞德,难分胜负,后来曹操下令,“诸将向前”,庞德奋力将魏延杀退;3.与张郃多次交手,互相忌惮,最终将其诱杀;4.诈败术无敌,降鄂焕、收姜维、擒祝融,以及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全是魏延诈败之功;5.斩杀王双。可以说,曹魏阵营中,除了典韦、许褚,没有任何人能够稳胜魏延,即便是庞德、张辽、徐晃、夏侯惇等人,也做不到。毫不夸张地讲,蜀汉五虎将中的任何一位,想要八十合内战胜魏延,或者百合内斩杀魏延,基本不可能!

蜀国到后期为什么没有大将

蜀国后期,是从诸葛亮去世后算起的。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又过去30年,蜀国灭亡。在这30年里,虽说有着姜维的苦苦支撑,但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最终还是无法阻止蜀国灭亡的时期。在魏国兵分三路向蜀国发动战争的时候,竟然除了姜维、廖化外,就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将。这不禁就令人唏嘘,为何蜀国后期,就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手的大将了?那么先看看刘备时期,有哪些拿得出手的大将。最先说明的,绝对是蜀国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蜀国后期是从234年算起,而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后,是220年战死。而张飞,却是在221年,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赵云倒是跟随诸葛亮参加了第一次北伐,但是到229年,赵云已经年迈,最终去世。马超加入刘备阵营后,虽说有着五虎上将的称号,但始终得不到刘备的重用,以至于在222年郁郁而终。还有黄忠,历史上他是在220年病死,并不像《三国演义》里的,黄忠还参与了夷陵之战。五虎上将之外,那便是魏延。若不是有魏延,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还更找不到帮手。只不过十分可惜,诸葛亮去世后,由于魏延和杨仪不和,可以说诸葛亮尸骨未寒,就被马岱杀害。在整理这些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刘备是223年去世,诸葛亮是234年去世。仅仅11年,蜀汉便从人才济济,到“廖化作先锋”的境地,这不得不令人唏嘘。那么,有哪些原因导致蜀汉后期无人可用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几个。1,最直接的原因,便关羽败走麦城,和刘备兵败夷陵。关羽败走麦城,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人口,,以及一大批的武将文臣。在那个冷兵器时代,谁拥有更多的人口,谁就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再到后来刘备兵败夷陵,更是将蜀汉精锐损失殆尽。这两场战役的失败,让蜀汉损失大批高层将领。如果蜀汉没有据守益州天险,也许夷陵之战后就会被灭国。2,三分天下,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刘备入蜀前,益州的老大是刘璋,刘璋的手下也是人才辈出,尤其是张任,落凤坡一战还射死了庞统。之所以刘璋身边能聚集这么多的人才,很大的功劳是因为他父亲刘焉。东汉末年战乱不断,拥有蜀道天险的天府之国,在刘焉的治理下是一片祥和,因此很多因战乱而背井离乡的人们便纷纷入蜀,令益州人口大增。人口基数增加,人才的数量自然也会增加。然而到蜀汉末期,三分天下局势已定,魏国,吴国发展治理的也非常不错,人们不需要颠沛流离,因此就没有外来人口进入益州。单靠益州那九十多万的人口,如何跟吴国、魏国竞争?3,蜀国内部,党派林立三国时期,天下九州,魏国得其六,吴国得其二,仅仅得一的蜀国,内部竟然还分为四个派系,分别为元老派(最早跟随刘备的那一批人),荆州派(刘备进入荆州后的人),益州派(益州土生土长的人),东州派(刘焉、刘璋父子的人)。小小的一个益州,就派系林立,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都被东州派给坑了,更别说诸葛亮死后,姜维更加无法制衡各个派系,只能无奈的去种田。4,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从刘备去世,再到诸葛亮去世,仅仅只过去11年,结果诸葛亮就去世了,这就足以说明,这11年来,诸葛亮有多么的疲惫。诸葛亮的职务是丞相、益州牧。丞相就意味着他要管军国大事,益州牧就意味着地方上的事情,他也得处理。在事事都要自己处理的情况下,哪能有新的人才出现?5,刘禅的昏庸刘禅是为扶不起的阿斗,再加上宦官黄皓的乱政,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都无奈到沓中种田,就更别说其他人了。在这种小人的情况下,哪有人才的出头之日?当然了,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想法,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更好的见解呢?欢迎大家说出来!

相关文章